学校主页 | 专题网首页 | 建设动态 | 杏林典故 | 名医名家 | 文化景观 | 科普专栏 | 文化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题网>>名医名家>>正文
一代泰斗级大医——蔡福养
2014-10-21 16:21   宣统部

蔡福养,男,生于1917年4月27日,2006年2月10日逝世,河南省南乐县人。1940年即悬壶业医,1958年入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河南中医学院前身)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编委,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第一批认定的中国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本草专家学术经验带徒导师。卫生部批准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带徒导师,桃李满天下,一代泰斗级大医。

蔡福养从医60余年。根据活血化瘀思想创制“会厌逐瘀汤”随证加减治疗声带小结、息肉和声带麻痹;根据五行生克和脏腑辩证理论创制的“补阳疗嚏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善用外治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并研制出系列外用制剂,如清咽利喉丹、聪耳熄鸣片、滴鼻乐、通鼻散等,疗效显著。20世纪80年代后期,蔡福养对耳鼻喉科疾病导引按摩及相关手法康复又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摸索出一套简捷、实用的康复措施,临床收到明显效果,深受广大患者好评。其研制开发“鼻复康”、“利咽护喉茶”分别获河南省科委科技成果奖,并同时获保健品批号。他多次编撰全国大中专医学院校《中医耳鼻咽喉学》教材,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喉分卷》一书并任副主编,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幼小立志 矢志不渝

蔡福养出身农家,儿童时代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瘟疫流行,家家有僵尸、户户有泣声的悲惨情景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那时起,他就立志研习医学,救百姓于疾苦之中。年纪稍长,蔡福养遂只身赴山东范县聚兴成药庄拜师求技。跟师学艺5年后,他于1940年返乡开始悬壶杏林,潜心临床。1958年赴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在河南中医学院的前身)深造,效法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仁爱之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老前辈们的指导下精读《内经》、《难经》、《伤寒论》,熟知理法方药,后留校任教,并逐步开始了中医耳鼻喉科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观察。经过60多年的行医之路,他深深感到,中医药学的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记史册。

蔡福养通过几十年的临床教学实践,深刻感受到,中医药学具有明显的经验医学的特征,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不仅要继承发掘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而且还要继承整理当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他一直认为,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所以,蔡福养对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后学者。他在一份临床带教总结资料中曾经呼吁,当前中医药继承工作,不仅应该很好地继承并不断发展历代瑰宝,同时更应该把当代医家的学术见解、诊治观察疾病的丰富经验系统地整理总结,这对今后正确、客观地掌握疾病规律,进一步运用理法方药诊治疾病,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都有着重要意义。

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中医药事业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1991年10月,《北京宣言》的发表,把每年10月22日定为“世界传统医药日”,蔡福养对此更是感慨万千,认为这是中医药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里程碑。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了名师带徒工作,挖掘、整理、继承全国各地名老中医独特的临床经验。1997年,蔡福养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随后2年多的临床带教工作中,他不断总结带教经验,与其两位继承人蔡纪堂、仝选甫一道,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出版了两部学术著作。尽管如此,蔡福养仍然不满意,几十年来虽然自己一直致力于中医耳鼻喉科的临床研究和科研教学工作,也有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但对浩瀚的中医学宝库来说,仅仅是海中泛舟。他认为,名老中医丰富的诊疗经验,尚未被广大的临床学者所学习和借鉴,宣传、普及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就显得日益迫切。

善用经方 尊古创新

蔡福养从医60多年,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研究,特别擅长运用经方治疗临床耳鼻喉科疾病,但他师古不泥古,尊古有创新。他非常注重固肾治本,对古方六味地黄汤的加减运用可谓独树一帜。蔡福养多年运用此方治疗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之耳鼻咽喉诸疾,疗效颇著。

对于耳病的治疗,他认为:“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张氏医通》),“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耳窍为肾所主,若肾中精气盈盛,髓海充足,耳受精髓之养,始能听觉聪敏。倘若肾精亏损,髓海不足,耳失滋养,则可致听觉不聪;若精亏日久,损及肾阴致肾阴不足。虚火内生,上扰于耳,则耳失清静而鸣响不止;若虚火上炎,热结耳部,燔灼气血,腐蚀骨肉可致耳内肿痛,耳膜穿孔,流脓不止等。见是症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之,多能获效。

对于鼻病的治疗,他认为:鼻窍属肺,其病与肺关系密切。然肾为阴阳宅,为一身阴阳之根。肾脉上行入肺,肾中阴精循经上注,以滋肺阴,肺中阴津充盛,濡养于鼻,则鼻润气利,嗅觉灵敏。若肾阴不足,肺虚津亏,或肺阴久虚,累及肾阴,肺肾两虚,则可致鼻窍失养而干燥不荣,甚则肌膜萎缩,嗅觉失灵等。若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灼伤鼻络,可致鼻衄不止等。凡是症,治用六味地黄汤壮水滋源,裨使肾阴充而肺阴壮,鼻得阴津之养则其疾可愈矣。

对于咽喉病的治疗,他认为:咽喉乃肺胃之门户,纳饮食发声音之器官。然“肾主五液”,其脉上行而循喉过咽,肾中阴液上承,供养肺胃,滋润咽喉使之常润,通利畅达而行发音纳食之功。若肾阴亏虚,肺胃失养,咽喉润,可致咽干喉燥,痛涩不利,声嘶音哑而发为喉痹、音哑等证。治用六味地黄汤滋肾水而养肺胃,补阴津而润咽喉则疾愈矣。

突出特色 医术精湛

蔡福养的行医历程始于农村,尤能体谅基层病患的处境。他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始终贯彻了中医学“简、便、廉、效”的特色,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简便有效的方药,为无数耳鼻喉病人治愈了顽疾,解除了病痛。

蔡福养根据“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运用传统的补中益气汤进行适当的加减,治疗由脾虚清阳不升所致之多种耳鼻喉疾病,满意的疗效,低廉的费用,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蔡福养对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始终突出自己的辨证特色。他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耳、鼻、喉、口腔皆位于头部,诸窍靠清气之养,依靠气血之濡,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乃升降之枢。脾脏强盛,气足血旺,清升浊降,诸窍得养,始能为常。倘若脾虚失守,气血无源,清不升而浊不降,则诸窍不利而为病矣。故《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其(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脾胃论》亦曰:“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据此,对脾虚清阳不升所致之耳鼻喉口腔疾患,用健脾升清之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则多能获效。同时,蔡福养还告诫后学者,补中益气汤用治耳鼻喉口腔疾患,除用健脾益气诸药外,升麻、柴胡当为必备之品。尤其是柴胡,更是必不可少,因其不但能升清阳于上,且能调畅气机,通利诸窍,为耳鼻喉科应用之佳品,用治耳鸣兼有鼓膜内陷者尤良。

治学严谨 诲人不倦

蔡福养1985年开始就放弃了过去父子相传、师徒授受的传统师承方式,而进入河南中医学院的前—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乐此不疲,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很多人目前都成了临床一线的骨干。

蔡福养培养学生注重特色教育,提倡继承和创新的有效结合,要求学生们在学术上要有独立见解,敢于创新。他本人对口疮疾病严谨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学生。

口疮是临床常见病,老幼皆可发病,以青壮年较为多见,临床分虚实两种类型。实证分脾火上蒸、心火上炎两类。虚证又分心阴虚、脾阴虚、肾阴虚三型。在治疗上,脾火致病,以清热凉血消肿为法,选用清胃散;心火上炎,以清心利尿导热为治,用导赤散;心阴虚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选用归芍天地煎;脾阴虚宜滋阴清热利湿,多用甘露饮;肾阴虚宜滋阴补肾,清降虚火,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上述分型论证诸法,迄今仍相沿用。但在临床诊治中,因阳虚而发口疮者也屡见不鲜,因此,蔡福养告诫学生们,口疮不独火热,临床当分虚实。

实火口疮者:发病急,病程短,口疮周围红肿突起,疮面大小不等,数量多,甚则融合成片,疼痛剧烈,进食、说话时尤甚等。虚火口疮者:发病缓、病程长,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口疮面大小不等,周围微红微肿,数量少而分散,疼痛较轻。阳虚口疮者:发病缓、病程长,长治不愈,口疮色白量少,周围不红肿,或暗红微肿,一般无痛等。

对于脾胃虚寒口疮,他认为:患处溃烂色白,周围不红肿,数量少,时发时愈,伴有舌质淡,苔腻白,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沉虚,应是辨证要点。

脾胃属土,同居中焦,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寒,运化失调,乃生湿邪,上浸于口,湿腐肌膜而成口疮。《外科大成》:“口疮……肢冷腹痛,便溏食少,中焦虚寒也,附子理中汤主之。”治以温中健脾,益气化湿,收敛溃烂。方用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对于寒热错杂口疮,他认为:患处溃烂面色白,周围不红肿或微红,数量少,时轻时重,久不愈合,伴有口渴,呕吐酸水,脉象迟弦,应是辨证要点。

脾属阴土主升,胃为阳土主降,两者调和,相互为用,化生气血供养全身。若脾胃升降失调,湿浊上渍,腐蚀肌膜则发为口疮。治宜温中散寒,清热燥湿,愈合溃烂。方用连理汤(《症因脉治》)加减。外吹阴阳散(《外伤大成》)。可使患处阴阳调和,除湿化浊,溃烂愈合。

对于中气不足口疮,他认为:溃烂周围不红肿,或微红肿,数量少,时轻时重,劳倦则加重,气虚发热,口渴喜冷饮,少气懒言,脉洪虚软,应是辨证要点。

脾胃同属中焦,为升清降浊之枢。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降失调,湿浊上渍,浸于口舌发为口疮。《外科大成》:“口疮,如发热饮冷者,上焦虚热也,补中益气汤。”治宜健脾补中,益气升阳,愈合溃烂。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外吹柳花散(《医宗金鉴》)。

对于肾阳虚口疮,他认为:患处溃烂面色白,周围不红肿,数量少,久治不愈,舌苔白腻,腰脊酸痛,大便溏,小便清长,下肢不温,脉沉弱,尺脉更甚,应是辨证要点。

肾为阴阳宅,主命门之火,能温煦五脏六腑。若肾阳虚弱温化失常,寒湿上泛于口舌,湿腐肌膜,则成口疮。《外科大成》:“口疮,腰脊酸痛,形寒,下肢欠温,小便反多,脉沉弱,桂附八味丸治之。”治宜温补肾阳,以资化源,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减。

关闭窗口
 建设动态              更多...
· 关于转发《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 2021/09/06
· 蒲公英校园文化志愿讲解团召开2016... 2016/12/27
· 我校蒲公英校园文化志愿讲解团召开2... 2016/12/21
· 我校承办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 2016/12/09
· 我校师生讲解员赴兰考参观学习 2016/12/05
 杏林典故           更多...
· 丁香 2015/08/03
· 山茶花 2015/06/03
· 宋清卖药 2015/04/16
· 华佗三试茵陈蒿 2015/04/06
· 华佗学禽 2015/03/20
 名医名家           更多...
· 厚德博学 大医精诚----记国家级名老... 2015/08/11
· 热心传承 甘为人梯——记侯士良教授 2015/07/22
· 王立忠临证体悟 2015/06/18
· 走正岐黄路 护好杏林春 2015/05/06
· 一代针灸大师邵经明教授 2015/04/28
版权所有: 河南中医学院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