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
校庆活动月拉开帷幕
各项活动扮亮校园
本报讯 10月18日,校庆活动月正式拉开序幕,各项活动陆续展开,校园喜庆气氛逐渐浓厚。
按照学校对校庆工作的安排部署,10月18日至11月18日被定为我院校庆活动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学院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建院五十周年。
10月18日校庆活动月启动当天,学院两个校区鲜花吐艳,彩旗招展,喜气洋洋。在浓郁的节日气氛里,校友理事会换届大会在学院召开。全国各地的校友代表会聚母校,推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通过了校友会章程,将校友和母校的联系更加密切。在这一天,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学院三附院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椎间盘病及疼痛相关疾病系列新技术学习班开幕,著名教授胡有谷、守文阁应邀为培训班授课。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培训。在这一天,一附院举行了大型义诊活动,喜迎建院50华诞,全天免费义诊4732人次。在这一天,我院原中医系1972级、1977级、1978级百余名校友齐聚校园,庆祝母校50岁生日,部分校友还集资认植了新校区树木。
10月19日,药学院第二届“药苑文化节”开幕。药学院将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向学院50周年校庆献礼。
10月20日,我院隆重举行了建院50周年新闻发布会,院长郑玉玲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河南卫视等20余家新闻媒体介绍了我院的建院历史,取得的显著成绩,院党委副书记张丽霞通报了我院50周年校庆的有关工作,并带领与会记者参观了我院新校区。
10月21日,我院药学院95届毕业生,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天士力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刘宏伟做客我院百家讲坛,为师生们做了题为“新医药经济时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创新体系建设”的学术报告。
10月23日,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迎校庆,唱响经典”红歌大赛唱响校园,新校区15个班级的1680名学生参加了红歌大赛。
10月25日,为迎接学院建院50周年,二附院“送健康、进社区”大型系列义诊活动启动。该项义诊活动每周一次,将持续一个月。
据悉,在校庆活动月期间,学院将举办28场各式各样的活动,为全院师生带去文化的盛宴、喜庆的盛宴。(本报记者)
我院召开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
本报讯 10月28日上午,学院党委召开了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各党总支书记、组织副书记(组织委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学院特聘组织员、以及学工部、二级学院分团委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议。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正院级调研员郭学军到会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学院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张丽霞主持会议。
正院级调研员郭学军总结回顾了我院近几年组织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并从”提高认识,明确思路;严格程序,保证质量;积极发展,加快步伐;构筑堡垒,夯实基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几方面对今后学院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站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党员尤其是发展学生党员的深远意义。针对我院下一步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他要求大家首先要提高认识,重视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二要讲求实效,更加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要从”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培养好大学生、研究生党员;三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加大发展学生党员力度。四要充分培养好、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发展大学生党员作为学院组织建设的政治任务、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会上,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英豪、第一临床医学院、一附院党委副书记乔虹云、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信真分别就本单位发展党员工作谈了经验体会。
下午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又分别召开座谈会,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并结合本单位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总结了成功的经验,查摆了问题和差距,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组织人事处)
喜庆、节俭、务实办校庆
学院安排部署校庆活动月工作
本报讯 10月14日下午,我院在10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各项校庆工作。院长郑玉玲、正院级调研员徐玉芳、田中岭、纪委书记许志宇、副院长郭德欣出席会议。学院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及各年级联络员参加会议。
田中岭同志首先传达了《关于调整〈河南中医学院建院50周年校庆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确定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为校庆活动月,并对校庆活动月期间的庆祝大会、宣传报道工作、新校区建设工程、校友联络工作、校庆系列学术活动、《校史》编写、校庆系列教育活动、捐赠工作及纪念品制作、校庆督查等工作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部署。
郑院长在讲话中指出,校庆活动要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本着“喜庆、节俭、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做到形式上从简,内容上不简,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郑院长对做好校庆活动月期间的各项工作还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接待计划,让所有校友受到热情、周到、礼貌的接待。二是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校园绿化道路管网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新校区职工周转房建设工程要抓紧进行。三是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分工,认真组织、周密部署校庆月期间的各项工作。四是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校庆为契机,对学院5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工作思路,以促进今后工作。(蔡信强)
我院首届毕业生
向校庆献礼
本报讯 10月29日,我院首届毕业生、58级校友代表张磊、门成福、郑建民、刘茂林、袁占盈等五位老教授齐聚母校,向学院赠送了一对景德镇白瓷大花瓶和两幅书法作品,庆贺母校50岁生日。党委书记孙建中、正院级调研员田中岭、副院长郭德欣及校庆办负责人出席了捐赠仪式。
作为我院首届毕业生,58级校友大都已成为名老中医药专家,他们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奋斗在医疗卫生一线,为解除患者病苦奉献自己。今年欣逢母校50周年华诞,大家共同购买了一对景德镇白瓷大花瓶,又请张磊教授代表首届毕业生提笔写下了“校园先锋,继承创新”和“母校华年五十秋,岐黄学府誉神州。芸芸桃李漫天野,旭旭春风满凤楼。泽被人民增福寿,名垂史册载勋猷。今朝共话兴医事,定使龙光射斗牛”两幅书法作品,一同向校庆献礼。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孙书记向各位校友对母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中医药作为中华瑰宝,奥妙无穷,各位老专家老教授要把自己的学问和经验很好地传承下去,造福人民。校友们对孙书记的讲话和对中医药的看法频频颔首,并对母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祝福母校越办越好。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欢乐和谐。(蔡信强)
我院与日本株式会社知惠馆联合培养
计算机专业学生赴日工作等项目达成意向
本报讯 10月17日下午,我院与日本株式会社知惠馆就联合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赴日工作、护士护理领域人员培养及拓展日本中医药市场等项目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随后,日本株式会社知惠馆执行董事陈潮先生在10楼会议室利用多媒体就计算机专业学生赴日工作项目进行了现场演示、说明和答疑。信息技术学院100多名大三、大四学生参加了演示会。
日本株式会社知惠馆是一家成立于1982年的专业软件开发公司,位于日本东京都新宿区。该公司成立26年来,一直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软件开发,并承担着为日本相关银行、证券公司进行新职员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此次合作,知惠馆希望通过9个月的集中强化培训、考核,选拔合格学生赴日就业。(李彦鹏)
要闻简报
★日前,学院接到共青团中央通知,将我院列为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联合发起单位和组委会委员单位,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丽霞当选全国组委会委员。
根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规定,在上届竞赛中团体总分位列全国高校前70名的单位,作为下届竞赛的联合发起单位。由于我院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我院被组委会确定为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联合发起单位。(院团委)
★第三届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暨“全国首届中医双百明星”表彰大会近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3家单位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我院三附院名列其中。(崔书克)
★河南省教育厅日前分别公布了2008年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河南省第十二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多媒体课件)的评选结果。我院共获得28项教学研究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
★学院2008年专利申请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月~9月份,全院专利申请达28件,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近2倍,均为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7项。大学生今年有12人申请专利。目前共有13项职务发明专利获得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阶段资助,资助资金达17810元。(王惠琴)
一附院召开第一届肾友会
本报讯 10月25日,一附院综合门诊楼8楼热闹非凡,第一届肾友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近200名肾移植手术患者参加了会议。医院肾病中心主任张翥教授、肾移植科主任王光策教授为肾友们举办了专题健康讲座,并详细解答了肾友们提出的问题。
讲座过后,肾友们纷纷反映,肾友会让他们大开眼界。没想到那些做过肾移植手术的病人居然还能参加运动会,拿到奖牌;有的病人在术后生命居然延长了四、五十年,感到信心大增。一位从驻马店专门赶过来的做过亲情肾移植的患者,术后一直非常健康,但是最近几个月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尿液中发现蛋白,这让他和妻子忐忑不安。王光策主任详细地为他做了检查,并及时调整了药物,为他和家人了却了一块儿心病。
为了使这次活动能成功有序地进行,一附院肾病中心、肾移植科、市场部进行了精心的筹备。不仅免费为患者们进行尿常规检查,还为他们准备了矿泉水、纸、笔和丰富的午餐。临走时,每位患友还得到一本肾移植保健的科普读物、一张肾移植的光盘和一份精美的小礼物。医院市场部也积极协调,借助新闻媒体扩大了此次活动的影响。王光策主任表示,以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一附院)
巧手展慧心
二附院举办首届女职工手工技能竞赛
本报讯 近日,二附院举办了首届女职工手工技能竞赛。精美的十字绣、逼真的折纸、环保废品制作的工艺品……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赞叹不已。
为展现医院女职工的巧手慧心,激发女职工的创新、环保意识,提高女职工审美能力,二附院女工委员会发起了此次竞赛活动。女职工们利用业余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出了一件件不同寓意的作品:用废弃包装纸做成的白天鹅、奥运福娃、国宝熊猫、夜鹰、企鹅,用毛线织成的乌龟、金龟子、猪妈妈……特别是一件用丝瓜瓤作成的“母子情深”作品(可爱的猪妈妈带着一双猪宝宝),让大家对作者穆春荣老师的良苦用心深表赞叹……
经过评委们认真评选,《母子情深》、《温情》、《中国印》等作品获得了一等奖。此项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女职工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二附院工会)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学院发展(二)
二、分配制度改革
我院不断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的办法,特别是自2002年起,学校进一步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激发和调动各类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在发放校内岗位津贴时,坚持效率优先、突出重点、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根据不同岗位实际,确定了具体的发放方案:行管人员按出勤和业绩情况根据不同的级别确定津贴(包涵基本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教师按课时和人数切块到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依据学校分配方案,又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津贴发放实施办法,进行二次分配;其它专业技术人员按出勤、业绩、职称等确定。此外还单独设立科研奖、学科带头人津贴、研究生导师津贴、教学平衡经费等。
教学一线教师除发放工资、岗位津贴外,在完成一定基本工作量后,每讲授一节课还享受一节课的课时酬金,超额完成一节课时,加大课时酬金增长幅度;同时教学一线人员还享受学科带头人津贴、导师津贴、科研奖励津贴等。一线教师收入较大幅度地高于行政、工勤人员,稳定了人才队伍,调动了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职称评审办法改革
2001年起,学校在高级职称评审推荐工作中对教学系列首次实行定量积分办法。量化积分按人事、教学、科研、综合四大块进行统计,根据个人业绩情况分别由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按照学院制定的积分办法审核计分。其中个人积分占总积分的80%,评委评审占20%,二者结合所得总分为最终积分,然后从高到低,按照职称指标指数依次晋升,尽可能减少评审中的人为因素。促进了平等竞争,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职称晋升模式。
同时近几年职称改革也坚持向教学、临床一线教师倾斜、向高水平论文、成果倾斜。量化计分标准中,适当加大授课时数、教学大奖赛、教学评价结果、重大科技成果、高档次学术论文的权重、分值,鼓励教师多讲课、讲好课,引导教师进行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
近年来,我院职称评审工作逐步从重学历、重资历向重能力、重业绩方向转变,充分发挥了职称工作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我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不断进步。(全文完)
(段其波)
二、分配制度改革
我院不断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的办法,特别是自2002年起,学校进一步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激发和调动各类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在发放校内岗位津贴时,坚持效率优先、突出重点、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根据不同岗位实际,确定了具体的发放方案:行管人员按出勤和业绩情况根据不同的级别确定津贴(包涵基本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教师按课时和人数切块到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依据学校分配方案,又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津贴发放实施办法,进行二次分配;其它专业技术人员按出勤、业绩、职称等确定。此外还单独设立科研奖、学科带头人津贴、研究生导师津贴、教学平衡经费等。
教学一线教师除发放工资、岗位津贴外,在完成一定基本工作量后,每讲授一节课还享受一节课的课时酬金,超额完成一节课时,加大课时酬金增长幅度;同时教学一线人员还享受学科带头人津贴、导师津贴、科研奖励津贴等。一线教师收入较大幅度地高于行政、工勤人员,稳定了人才队伍,调动了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职称评审办法改革
2001年起,学校在高级职称评审推荐工作中对教学系列首次实行定量积分办法。量化积分按人事、教学、科研、综合四大块进行统计,根据个人业绩情况分别由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按照学院制定的积分办法审核计分。其中个人积分占总积分的80%,评委评审占20%,二者结合所得总分为最终积分,然后从高到低,按照职称指标指数依次晋升,尽可能减少评审中的人为因素。促进了平等竞争,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职称晋升模式。
同时近几年职称改革也坚持向教学、临床一线教师倾斜、向高水平论文、成果倾斜。量化计分标准中,适当加大授课时数、教学大奖赛、教学评价结果、重大科技成果、高档次学术论文的权重、分值,鼓励教师多讲课、讲好课,引导教师进行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
近年来,我院职称评审工作逐步从重学历、重资历向重能力、重业绩方向转变,充分发挥了职称工作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我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不断进步。(全文完)
(段其波)
建院初期的几位名老中医
● 毛光骅
学院初建时期,从全省抽调了一批学有渊源、术有特长的中医药人员相继来我院任教、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培养中医药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64年,河南省卫生厅评选出了99位我省名老中医,我院的郑颉云、袁子震、李雅言、刘彦桐、张永瑞五位名老中医(药师)榜上有名,现将他们介绍如下:
郑颉云,生于1905年,江苏省南通市人,自幼随父迁居河南省开封市。因身体残疾,未能进学校就读,在家随父亲学习古文,十七岁萌志习医,拜在名医汪承之门下,恩师严教细诲。1926年,他考入河南省医药研究会主办的中医夜校讲习所。1928年毕业于河南省中医学校。嗣后,自己创办国医联营治疗所,同年加入河南医药研究会。1929年应聘为《上海医报》长期撰稿员。此时正逢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碍碍案”,他义愤填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严厉驳斥,为捍卫祖国医药的生存与发展大声疾呼。1931年被《上海中医杂志》聘为撰委会委员。1936年,他发起成立河南国医改进研究会,并创办《卫生导报》,兼任编辑。1939年至1948年,他先后在开封女中、女师、甘肃清水国立中学等处任校医。建国之后,于1953年任我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兼任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理事,河南省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兼中医学组主任委员。曾被选为河南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河南省第二、三、四届政协常委。1982年晋升为儿科主任医师,1983年病逝,享年78岁。遵照其死后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将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的遗愿,学院为他举行了遗体献赠仪式。
在五十年的行医生涯中,郑颉云救死扶伤,济贫助难。他擅长内、儿、妇诸科,尤精儿科,其创制的二十多种小儿散剂,至今沿用,都具有简、廉、验、便的特点。河南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至1960年分别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医内科·幼儿科医案辑要》和《儿科症治简要》。
袁子震(1902年-1983年),河南省荥阳市人,1964年当选为省政协委员,曾列席了全国第五届人大会议和政协代表大会。1979年被选为省人民代表和五届人大常委,同年晋升为副教授,内科主任医师。
他七岁入学,就读私塾十年,后在乡里教书。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中医四大名著,同时广泛收集民间验方,求教于当地名医,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三十七岁时,弃教从医,每见奇效,求医者逐渐增多。1934年,他与他人合股坐堂行医,1947年弃股迁郑,接触难症奇症机会逐渐增多。由于他能博采众长,医道遂精辟,深受病人尊崇。1948年,他通过了郑州市卫生局的考试,取得了开业行医执照,随后他与当时的老中医牛偕乐、王逸安、李芝庭共同组建联合诊所。建国后,他于1957年到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次年,被分配到省人民医院中医科,1959年调入我院,在内科教研室任教二十余年,撰写了近百万字的教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不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他都坚持坐诊,不给病人看完病不下班。凡登门求医者,不分昼夜,随叫随到,还时常家访,对疑难病症,从不固执己见,谨慎酌情用药。在几十年的行医中,不论病人职业和地位如何,一视同仁,都给予细心诊断。他对待病人极其负责的态度及高尚的医德,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李雅言,河南杞县人,1905年出生,十五岁起随父习医三年,十八岁行医于杞县、开封一带。1956年,调至我院附属医院,任内科中医师、主治医师。他沿承家传医术,又博采众长,擅治伤寒、瘟病、妇内杂症,治疗浮肿、鼓胀、喘咳、痹症、妇科经带症,立方遣药独具匠心,重“胃气”,善“调冲任,和气血”,疗效甚佳。1976年病故,享年71岁。
刘彦桐,河南开封市人,1906年出生,为我院附属医院中医师。对于中医理论的掌握较为全面,尤精于治疗中医内科急症,治疗泌尿系统结石、食管癌等疑难病症亦较见长。1969年病故,享年62岁。
张永瑞,河南睢县人,1894年出生,十四岁入中药店当学徒。1953年,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仓库保管员,后晋升为中药师。他熟稔中药性能及炮制方法,鉴别药品真伪经验丰富。他敬业爱岗,多少年来悉心保管,药品无损坏,帐目无差错。1960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将自己积存多年以备养老用的五十块银元,捐献给国家。1963年,他被评为郑州市劳动模范。1978年逝世,享年76岁。
中医学术的诗性表现
● 贾成祥
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人归结说:中国是以艺术的精神对待科学,西方是以科学的精神对待艺术。这种说法确有道理。在中医学术中就存在着大量的艺术化的成分,存在着大量的诗性元素。
一、诗的使命和灵魂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思想情感。早在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情感是诗的灵魂,诗的使命在于抒情。
二、诗歌抒情的要妙
诗的使命和灵魂在于抒情。那么,“情为何物”?“情”有什么特点呢?诗是如何来表现“情”的呢?
明代著名戏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情感这个东西也是难以述说的。情感本是无形可见的东西,要深刻、真切地表现这种神秘的东西,总要借助于具体的有形可见的东西。情感表现寻求并呼唤情感形式作为自身的载体。而把抒情作为使命和灵魂的诗,找到了表达情感的最好形式,这就是意象。意象的建构是诗歌抒情的要妙所在。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所谓“象”,就是具体表现的事物、情景、景象;所谓“意”,就是事物、情景、景象当中所包含的底蕴和属性。“意”与“象”是构成语言艺术性的不可分离的双重影像。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意象合。
诗的意象建构常常是通过类比、比兴和比喻这些手法来实现的。其中最难理解的是隐喻,只见“象”不见“意”。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中“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仅不是词人“思慕的一个幽独的美人”,而且连“托儿女之情”的意思也没有,表现的是辛弃疾自己在热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的苦闷、惆怅、孤寂、无奈和感慨。
三、中医学术表现形式分析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诗歌的意象建构稍加变化形成一种意类建构。通过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的类聚来达到表现某种思想的目的。或者取象比类,或者取类比象。这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是一种诗性表现。
首先,古代文献多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来揭示事理。因此,解读古代文献的语言,首先要注意取象比类,就是要善于从文字表述的具体物象中把握它所要表述的属性,从具体物象中探求“意类”。例如《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这一段运用铺陈的手法,一连举出四种实体现象,可以说前三个实体现象的铺陈排比,都是为了表现一个“意类”———即事物存在着表里内外的联系。在烘托出这个“意类”以后,然后道出“病深者,其声哕”,说明“病深”与“声哕”之间也存在着表里内外的联系,引导人们从“声”之“哕”去发现“病”之“深”。把相类相通的事物聚合在一起进行类比,从而揭示出存在于其中的共性特征。这其中存在的事理需要我们去领悟,如果没有领悟,就只能粘滞在文字相上,是不可能发掘其意义的。由此可以联想到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对会意字的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人们总是在相关义类的聚合中领悟其含义的。从文字中会意字的构造,到诗化语言的意象,到古人对事理的阐发,都无不表现出古人思想体系、思维方法的一贯性原则。在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实践中,我们的眼光和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语言的表层的具体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具体的物象去捕捉它所表述的属性和内涵,超越具体物象,抽象出形而上的道理。
同时,古代文献有时也直接着眼于“类”,以“类”代“象”。因此,解读古代文献的语言,还必须注意取类比象,就是要善于从文字表述的抽象意类中把握它所要表述的具象,从抽象的“意类”中发掘其所指的具体事物。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句中的“往来”一词,意义十分含糊抽象。它就是直接着眼于抽象的“类”。而这个类属意义上的“往来”所指的具体物象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往来,指人体经脉气血循环往来的情况。”又有人说:“往谓病源,来谓变病,言精熟往时之病源及将来之变病。”我们则以为“往来”就是指“内”与“外”的来回联系和融通,也就是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由症状到病机,再由病机到症状;由症状到证候,再由证候到症状。这样反复琢磨玩味研究其内在病证与外在症状的必然联系性,不能单凭外在的症状去附会内在的病机,也不能单靠内在的病机去推断外在的症状,必须使它们二者相互印证,能往能来,能来能往,即“外内相得”。正因为这样,所以文中特别强调指出“无以形先”。如果不理解“往来”所指的具体物象,那么,整个句子的意义将仍然是朦胧的,浑沌的。这就是说,对于古代文献中直接着眼于属性概念阐述的文字,我们必须通过属性概念去捕捉具体的物象,使之具体化,从而把握文章的实质精髓。
研究生处举办“党员垂范
高层引领”教育活动
本报讯 10月16日,研究生处启动了“党员垂范,高层引领”教育活动。院党委副书记张丽霞、研究生处全体同志以及百余名学生党员代表参加了动员大会。
会上,党委副书记张丽霞做了题为“树立党员形象,强化党员意识,突出党员高层引领作用”的重要讲话,对研究生处开展“党员垂范,高层引领”教育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生处党总支副书记杨桂芳对本次活动做了具体安排。“党员垂范,高层引领”教育活动是研究生处为创建典型单位开展的具体活动之一,旨在提高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达到在党员中树立先进典型,以典型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研究生带动本科生的目的。活动将通过对支部书记、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开展党员形象大讨论,开通网上党员学习课堂等多种形式展开。
(研究生处)
苦乐酸甜话军训
● 卜俊成 (2008级针推专升本班)
繁忙的时候,常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但总有一些事情,永远都不会随时光的流失而被抹掉。比如军训,以往的度日如年,如今竟成了弹指一挥间。曾经的劳累,现在也变成了最充实的回忆。做为专升本班的学生,没有了大一新生刚摆脱紧张高考生活后的轻松与欢欣,没有了初入大学的新鲜和好奇,有着的是一份淡定的心情和且行且珍惜的情思。艰辛而紧张的军训生活,让我们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收获了训练带来的苦乐酸甜。
苦
操场上,嘹亮的哨子声是我们的号角,绿色的军装是我们的战衣,吃苦是我们的修行方式。清早,我们和太阳赛跑,5点30分准时起床,一天的超负荷训练便在晨跑和高抬腿中拉开了序幕。上午8点,是我们与太阳PK定力时刻的开始,一个小时的军姿是每次训练前的必备课。上肢夹紧躯体,收腹,身体向前倾。教官魔咒般地重复着站军姿的动作要领,每念一次,大家的痛苦就会加重一分。往往一场军姿下来,不光汗流浃背,腰腿更是酸沉,迈不开步子来。稍做休息后,才进入正课,从立正、稍息、蹲下、起立到正步走,成百遍重复练习着,枯燥中夹杂着疲惫,倦怠中充斥着无奈。直到中午12点,上午的苦役才告一段落。下午3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柏油铺成的训练场上更是烤的焦人。训练仍是先站军姿,再上正课,熬到6点才能解放。
乐
军训虽苦亦乐。其中拉歌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随便两个方阵相对坐下,各派一个领队做指挥,开心的拉歌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请对面唱首歌好不好?”“好!”“不唱行不行?”“不行!”“他们唱了没有?”“没有!”“时间!”“宝贵!”“要唱!”“干脆!”“不唱!”“撤退!”……。我们大声地呐喊着叫嚣着,惊天动地的声音在空旷的操场上空回荡,像要吼出训练一天来所有的疲惫与苦痛。这时若对方的气势被我们压倒,便会自主唱首歌。我们便欢欣鼓舞地为他们喝彩,也兴高采烈地为自己的胜利加油。此时,胜负已不再重要,关键是享受过程中的畅快,前所未有的团结,一致对外的努力。有时,我们也会唱上几曲,《团结就是力量》的热烈,《打靶归来》的欢快,《精忠报国》的恢宏,我们沉浸在无忧无虑的欢乐之中,远离世俗,远离烦恼,此刻,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酸
军训中有苦有乐,也有令人尴尬的酸酸事。“俯卧撑100个!”“压腿练习30分钟”,听到这声音,准是哪个同学因动作不到位,正吃教官开的“小灶”呢。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体质也千差万别,本来很自然的动作,难免也就做出多种花样来。有的同学起步走,一踏在右脚,二踏在左脚,怎样都改不过来,任凭教官怒气冲天。有的同学正步走同脚同臂,如此等等。因影响到整个方阵的训练效果,只能被教官另眼相看了。于是,个人单独训练便成了军训中的另类风景。
甜
时光总是匆匆,转眼间,15天漫长而又短暂的军训生活就这样在炎炎烈日下,在秋风细雨中从我们的指尖滑落了。散漫的姿势,散乱的步履,今已幻化成挺拔的英姿,整齐的步伐。辛勤付出后的收获也随之而来,我们三连八班被评为全校先进训练班,大家心里蜜样甜,汗水总算没白流。军训结束那天,我们善意地抬起教官,高高地抛向空中,释放着军训带来的喜悦、兴奋和疲惫,以及最后的一丝训练激情。同时也为苦乐参半日子的结束,新鲜蓬勃生活的到来欢呼。
现在,军训已经结束了,有关军训的话题也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军训中的收获却不会烟消云散。苦痛时要坚持,困顿时要振作,精诚团结,服从组织安排,遵守铁的纪律……,这不再是简单的口号和昙花一现,刻骨铭心的经历过后,我相信这些苦乐酸甜将会伴随自己一生。如今,早已习惯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每天抱着课本匆匆上课,路过寂静的操场时,偶尔也会想起。操场不留训练的身影,但我们的汗水已经流过。
怎样才能做到“气质美”
● 姬旺华
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的人,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秀丽端庄的人,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相反,刁钻奸滑、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以外,绝无美感可言。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只注意穿着打扮,并不怎么注意自己的气质是否给人以美感。诚然,美丽的容貌,时髦的服饰,精心的打扮,都能给人以美感。但是这种外表的美总是肤浅而短暂的,如同天上的流云,转瞬即逝。如果你是有心人,则会发现,气质给人的美感是不受年纪、服饰和打扮局限的。
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对同性和异性都有吸引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的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品德是气质美的另一重要方面。为人诚恳,心地善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水平低下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气质。此外,还要胸襟开阔,内心安然。
气质美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气质外化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气质。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即产生好的印象。这种好感除了来自言谈之外,就是来自作风举止了。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傲慢,就表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狂热浮躁或自命不凡,就是气质低劣的表现。
气质美还表现在性格上。这就涉及到平素的修养。要忌怒忌狂,能忍辱谦让,关怀体贴别人。忍让并非沉默,更不是逆来顺受,毫无主见。相反,开朗的性格往往透露出大气凛然的风度,更易表现出内心的情感。而富有感情的人,在气质上当然更添风采。
高雅的兴趣是气质美的又一种表现。例如,爱好文学并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欣赏音乐且有较好的乐感,喜欢美术而有基本的色调感,等等。
许多人并不是靓女俊男,但在他们的身上却洋溢着夺人的气质美:认真,执着,聪慧,敏锐。这是真正的气质美,是和谐统一的内在美。
追求美而不误解美、亵渎美,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热爱美、追求美的人都要从生活中领悟美的真谛,把美的外貌和美的气质、美的德行与美的语言结合起来,展现出人格、气质、外表的一个完整的美好形象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情或脾气。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动力特征,具有天生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最主要的特点是由内而外,气质的培养是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平时不断的自我提升。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 茹 涛 (我院2002级毕业生)
我的求职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人生定位的努力下,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2002年9月,满怀对中医的憧憬,我踏进了河南中医学院。在我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梦想:怀揣医术,走遍世界,依治病赚路资,靠旅行增见识。我几乎从来没考虑过将医术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当我懂得:“专业为生存服务,爱好为梦想开路,只有学会用来谋生的专业技能,好好地生存下来,才能为爱好准备足够的资本和精力去放飞梦想”时,已是2003年的6月了。
2003年9月,学了一年医学的我,带着对未来工作的美好憧憬,转入药学院市场营销班学习。销售和经营的辩证让我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当时中医学院最另类的专业。
2005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河南省炎黄拍卖行关于招聘策划师的启事,启事上对策划师的要求并不高,仅仅要求文字功底好、头脑灵活和知识面广,但待遇却不低。对策划好奇、对财富渴望的我,就大胆冲动了一次,也许是机缘巧合,我碰巧看过一本关于拍卖的书,这本书上的某个案例就是笔试的压轴题。也许是这个原因,我在参加面试的20多位中,成绩拿了个第一。由此,我进入了策划行业。在此后的一年里,我先后接触了流程策划、文案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等策划分支,充分领略了策划的魅力,感悟了策划中的科学和艺术。在策划的岗位上,我喜欢思考、善于联想的习惯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策划了多个大型拍卖案例,那一年的经历让我发现,其实我最喜欢的职业是策划。
2006年7月,拿到毕业证后,我注册了自己的策划公司,满以为靠着一腔热情和在策划行业的工作经验,能赚个盘满钵盈,结果到2006年12月一结算,忙了半年,公司仅仅赚了153元。缺乏经验、缺乏人脉、缺乏资金,我第一次创业仅维持了6个月,就失败了。
2006年12月底,带着简历,我又开始频频出入各大人才市场,登录各大人才网站。找工作期间,利用闲暇时间,我编制了一副“优秀河南人扑克牌”。在找了3个月工作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我就以“优秀河南人扑克牌”为契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没有办公场地,就在自己租住的民房里;没有活动经费,就沿着郑州的街道,一家家去拉赞助。从扑克人物筛选到印刷面世,前后历时4个月。2007年7月8日,“优秀河南人扑克”在郑州街头免费发放后,引起媒体的关注,在全国也引起了一定反响。但在扑克项目上,我却赔了2万多元。
经过不断反思和反省,我逐渐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缺项,弄清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明确了职业规划。我逐渐意识到,自己适合从事媒体工作,鉴于本身比较喜欢媒体策划,喜欢文学写作。我逐渐转移了找工作的方向,将工作目标对准了传媒行业。
2007年8月,我到广州网易公司参加面试,因无媒体工作经验,没有通过最后一轮。从广州归来时,到长沙天娱传媒面试,因无广电工作经验,又惨遭淘汰。归来后,我开始自学新闻采访、新闻编辑、写作技巧等课程,并于10月份参加了全国广电系统组织的编辑记者资格考试,顺利过关。
得知河南商报12月中旬招聘记者后,我早早就开始准备。经过紧张而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我击败了200多位来自全国新闻高校的学子,有幸成为商报新进7名记者中的一员。
从毕业至今的求职经历,让我明白,找工作就像找朋友一样,首先必须明确你自己想要找的工作是哪个行业的,哪种性质的,哪个工种,要确保你想要找的工作是你自己真正喜欢的,或者说是真正适合你自己的;其次,对比自己的情况,找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找时间弥补,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后,行动制胜。认定自己喜欢的工作、完善自身条件后,就要盯着大胆出击,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态去竞争。
我认为,年轻的时候,应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去挑战,这样年轻的生命才会更加多彩。最后祝愿各位师妹、师弟都能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张磊教授立交桥下为病人看病
● 王立忠 (二附院)
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张磊教授从医60多年来,始终把医务工作作为神圣而崇高的职业。他常说:“作为一名医生,应以天下生民为己任,有天地之心,操术不可误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技能,还必须有对病人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为人民治病,治好病。”他还说:“医学是关系到人们生命的大事”。他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古代大医精诚的医学大家作为学习的楷模,并以“苍生之大医,医德为天职”规范自己,廉洁行医而自律,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他还注重提携后辈,凡随学者无不深受启示。他虽年逾古稀,仍坚持以解除病家痛苦为己任,凡门诊坐诊日,风雨无阻,一心奉职。求治者不分贫富贵贱,都是态度祥和,精心诊治;莫名登门求治者常年络绎不绝,他毫无厌烦之心,总是以礼相待,细心察治,群众无不心悦诚服。记得有一次坐诊到中午1点多钟时,张老已十分疲倦,但还有两位外地患者在等待,张老同病人商量,你两人我只看一个,另外一位只好等下一次再看。但第二天当张老乘公共汽车时,又恰好遇到昨天未来得及看病的病人给他让座,张老连声称谢。下车后他把病人带到立交桥下,蹲着给这位病人看了病,病家十分感谢,说:“你不愧是有名的张医生,你真是个好医生。”可见我们作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为病人服务的一颗心。
古典诗词中的美丽与哀愁
———读《诗经》
● 学生记者 谢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在清凉午后,于落日黄昏,一杯清茶在案,一卷线书在手,细细品读,慢慢咀嚼,徜徉在《诗经》的海洋中,深味其中的美丽与哀愁,一种流动的美便在心头蔓延开来。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东方人始终迷恋飘香朦胧的情感意境,君子、淑女,一直都代表着中国人的爱情品位,含蓄而又深情,像是河洲中的女子,舞袖蹁跹,踏歌而来,优雅的形象一直延伸到千年万年后的今天甚至以后。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自古以来思妇诗很多,一直很喜欢这篇《卷耳》。思念是青色藤蔓上开出的白色的花,清晰明艳,忧伤而美好。读《卷耳》,觉得它亮丽清新,顿时心甜而美。虽然这是忧伤的诗,字字句句如伸展着花刺的玫瑰,忧伤地盛开,一不小心就刺得人惊跳。可它也是一首脆弱艳丽的诗,就像大风里的芍药花,美丽与忧伤散落了一地,而这种脆弱与艳丽的美,却也成为后世诗人别家离乡时遥寄相思的模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桃夭》难解,因为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将汉语的炼字功夫发挥到极致,几乎不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读解了。“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读这诗,总会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不知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若桃花的女子。更重要的是《桃夭》不仅赞女子容貌之艳,更加赞赏女子品行出众。歌宴后的丽人褪去新妆,操持家务,更加美得淡定惊心。
“嘒彼小星,三五在乐,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诗经》中写工作辛苦的诗,还有《邶风·北门》、《召南·殷其雷》等,其中也夹杂有日常的感情生活,倒与现今的生活类似。《诗经》中的诗歌大部分为民歌,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久远而不可亲。它只是在上古时期演绎着与我们如今相似的生活场景,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唱过的歌谣。
经常在睡前读上几篇《诗经》中的诗歌,觉得那音韵就是人类出世时的天籁,现在的作家怎样锤炼也难以企及,诗词中演绎的美丽与哀愁,浪漫与现实,艰辛与幸福,让无数人为之流连忘返,怅然嗟叹!
音乐之灵
● 学生记者 李华为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还记得这首歌吗?曾经的《涛声依旧》到现在来听依旧那么温馨。
像许多人一样,我也很喜爱音乐,喜欢听歌。
有人说戏如人生,而人生何尝不是一首歌,有快乐,也有忧伤,有激昂,也有低沉,有喜庆,也有哀婉。
音乐的旋律就像精灵在拨动人们的心弦,任想象与情感在无限的空间自由地驰骋翱翔,寻找属于它自己的方向。
歌词便是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听着别人的故事抑或唱着,有时你会发现自己便是故事的主角,演绎着或喜或忧的情节,体验生活的快乐惆怅。甚至你会在故事中找出另外一个世界,那里纯洁的没有忧伤,任谁也不会打扰。
你可以听一曲《蒙古人》,任自己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展翅飞翔,尽情领略那里的人情风土;感受一下《青藏高原》,才知道深邃的青藏高原像一个诗人,好像在向我诉说他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一曲《贞观长歌》似乎可听见悠悠大唐的盛世繁华,带回了那时的绿水青山,人民的安居乐业;回到现代《江南》,一览江南濛濛烟雨,才明白爱情也如细雨般缠绵;《爱情转移》更像一个爱情大师,轻轻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温馨的请客吃饭,在开往地老天荒的途中不停站,最美最永恒的是种平凡”;哀婉的《小情歌》用她那低沉声呼喊着“谁会给生命另一出口”……
太多的音乐,有着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一切都会有个结束,而音乐不会,她栖息在你我的心中,游弋在整个宇宙,就像天地之间的精灵,回响着,飞翔着……
听潮(外一篇)
● 刘翠真 (2006级中医一班)
听潮
有时候在海边的黄昏,看海鸥用优雅闲淡的姿势飞过,很容易忘记他们飞行是为了觅食。因为在我们的想象里,觅食是一种紧张的行为,应该是匆忙而混乱的。
静静看海鸥划过晚霞,我总觉得它们是像我们一样来欣赏美丽的落日,或者是以一种澄明沉静的心情谛听海潮的声音,看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冲刷着岩岸边的礁石。
当看到海鸥收敛起翅膀,用极快的速度飞入大海,并迅速掠过水面,口中衔着条鲜美的鱼时,我惊呆了。原来,它不只是在欣赏日落或听潮,它还时刻留意着海面的动静,随时准备着捕食猎物。
虽然,我对海鸥突然的举动有些震惊,但它的生活本能的动作并未降低我对它的评价。相反,我从它身上看到了更高的优雅。
水与尘
我们的心如同盛满水的杯子,而生活中的烦心琐事就如同空气中的粒粒微尘。我们无法阻止生活中不如意事的发生,就像无法阻止灰尘进入水杯一样。
我们应当以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慢慢的,静静的,让它们沉淀下来。这样心灵并未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相反,如果你厌恶地震荡自己,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浑浊一片,这是多么蠢的行为!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烦心事,都不要一味地埋怨上帝。其实,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有时,他可能给你的仅仅是一条不起眼的鱼,希望那时你不要着急地考虑如何把它吃掉,而是擦亮蒙尘的眼睛,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它。也许它里面蕴藏着某种成功的契机。
生活就像一杯水,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冷静面对,就能以一种平和的心境,享受生活每一天的精彩。
那一年,我从迷惘中走出
● 学生记者 刘亚男
时光,是一首生活中的诗。诗中风景如画,有夕阳的点点金黄,有朝霞的片片斑斓;诗中情感流溢,有师长的殷殷教诲,有友人的问寒问暖;诗中往事如烟,当我蓦然回首,那年清晰如昨日。
———题记
初识庐山真面目
如一粒带着翅膀的蒲公英的种子,我急切地飞向能够扎根的土壤。与其它种子不同的是,我有确定的目的地。那片散发梦想的五彩斑斓的美丽纸片,是我的通行证。当我真切地触摸到河南中医学院那一方坚实的土壤,心在瞬间舞成飞翔的蝶。万事开头难,大学生活同样如此。初识庐山真面目的我,在空旷的大学校园里迷惘徘徊。初入大学时的激动和喜悦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角色转变的极度不适应。如初出牢笼的鸟,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天空,不知所措。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已经习惯了被别人指导着怎样生活。但进入大学,就进入了自己规划人生的征程。于是,在大把的自由时间里,一种无所事事的颓废状态把我困在“庐山”中,找不到出口。未来在哪里,大学四年我该怎样度过?无数无处寻求答案的问题困扰着我,深夜不能眠。
直到有一天,班长拿了一叠纸,在班里逐人发放。“大学里你要做的一百件事”,醒目的标题,雪中送炭般地给我送来了精神食粮。
“确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完成。”
“拓宽知识面,对各个领域怀有好奇心,并投入一定的精力研究。”
“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
一口气看完,我才知道,原来大学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不禁为以前那些白白流失的时光痛惜不已。我把那一页纸小心地叠好,郑重地夹进笔记本里,从那一刻起,我走出了困惑和迷茫,真正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乘风破浪在今朝
大学,给了我足够多的自由时间,让我能够为自己做一支画笔,来描绘自己绚丽多姿的明天。
心一旦安定下来。周围的一切就变得赏心悦目。各科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把课堂变成了汲取知识清泉的乐园。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负责的作风,又时刻带给我感慨和感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了我展现和锻炼自己的舞台。课余的打工经历,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我的梦想骄傲地展开了翅膀,翱翔于蓝天之上。热爱文字的我,高中没有机会展示,如今终于可以尽情地写作,畅快地抒怀。为自己赢得荣誉的同时,更提高了我驾驭文字的能力。想体验打工生活的我,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的高墙,投入到社会的怀抱。不但挣到了生平第一笔工资,而且成功地弥补了我与人相处的缺憾和不足。
如果说大学的生活是汹涌的海水,那我不惧做浪尖的弄潮儿,在今朝乘风破浪,飞扬青春,待明日直挂云帆,放舟沧海。
觉知此事要躬行
又是一个桂花飘香的秋天,往事仿佛在昨日,但我已被唤作学姐。看着一张张和我去年一样充满期待的脸,我心里感慨万千。或许他们会有和我一样的心路历程,从徘徊迷茫到燃起梦想的火焰,从无所事事到确定目标,拼搏奋进。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但却不知从何说起,相似的征途,却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我只能用文字表述大一那一年我的成长及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有一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学弟学妹,一定要认真计划你们的大学生活,真真切切地体验大学生活的苦与乐,只有这样,才能在体验中成长。不要畏惧前方,勇敢地迈出脚步,用双手亲自书写你们的大学生活。我相信,这四年会成为你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最有价值的人生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