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2008年 > 正文
2008年

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8日 16:59 来源: (阅读量: )
二○○八年第三期

捐款148万多元 救治伤员逾千名
全院师生心系灾区倾力相助
本报讯 近段时间以来,四川地震灾区的严重灾情一直牵动着我院师生的心,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我院掀起了救灾援助热潮。全院师生两次捐款额达148万多元,其中党员交纳特殊党费83万多元,团员交纳特殊团费4万多元,一附院赴灾区医疗队救治伤员逾千名,接收灾区伤员20名。
四川地震灾情发生不久,院党委书记孙建中、院长彭勃立即对我院的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在各总支、直属支部、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会议上,孙建中书记对我院的救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5月14日,院学生会、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爱满校园感恩自强互助会联合发起了大学生情系灾区爱心捐款活动。党委书记孙建中、院长彭勃等党政领导来到现场,率先捐款。全院大学生捐款热情高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里捐款4万多元。孙建中书记、彭勃院长等党政领导还前往学生宿舍看望了我院部分四川籍学生,详细询问了他们家里的受灾情况,送去了慰问金。5月16日,我院又为38名家中受灾严重的四川籍大学生每人发放了1000元救济金,并鼓励他们要坚强勇敢,全院师生一定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院工会的组织下,全院教职工为灾区人民的捐款活动也在迅速展开,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全院教职工首次捐款41万多元。5月23日,学院又组织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团员交纳特殊团费、党外干部职工二次捐款活动,为灾区人民再献爱心。在捐款救助灾区的同时,5月14日,我院一附院派出了一支由10名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奔赴四川灾区救治伤员。为了使救灾工作有效展开,一附院对前往灾区的医护人员进行高配置,并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和应急药品等随队前往。二附院也迅速派出医院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好的救护车及2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司机奔赴灾区,并成立了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预备队,随时准备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学院一附院医疗队到达资阳后,立即开展了救治工作,当天共救治200余名骨伤等外伤重伤员。在开展救护工作的十几天时间里,救援队共救治伤员逾千名。5月25日,20名四川灾区伤员被平安运抵一附院,一附院腾出40张病床集中收治灾区伤员,并抽调专家级医护人员组成了救治队,制定了详细的救治方案。此外,医院还对伤员的生活给予了精心安排。
在重大灾难面前,全院师生心系灾区,无私奉献,一曲爱心奉献之歌在全院唱响。
(本报记者)

宋璇涛副省长到一附院
看望灾区伤员慰问医护人员

本报讯 5月26日上午,副省长宋璇涛在省卫生厅巡视员李么丁、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一附院,看望从灾区转运来的伤病员,并亲切慰问医护人员。
“辛苦了!”宋璇涛一到病区就热情地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说。
在病房,宋璇涛副省长详细询问了病人的伤情和家庭情况。当听到一个病人说学校垮塌了,很多人被压在下面时,宋璇涛顿时满脸凝重地对病人说,河南人民和四川人民心连心,到这里就像到家一样,我们会全力以赴,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好的医院,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医疗进行救治,希望你们安心养病,早日康复。宋璇涛对医院各方面细心周到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指示随同人员,要协调团省委和教育部门组织青年志愿者在合适的时候对伤员进行心理辅导。
看望过伤病员后,宋璇涛慰问了所有参加救治的医护人员,并指出:我们的责任很重,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有序、有效,确保所有伤员痊愈。我们对待伤病员要像亲人一样,现在各方面的基础工作比较充分,要一如既往地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服务。
一附院医护人员代表屈淼林主任医师表态说,坚决完成任务,做好救治工作,让每一位病人都健康、愉快地出院。
(撰文:刘学 摄影:张金环)

我院师生沉痛哀悼
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

本报讯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5月18日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5月19日,我院降半旗,下午2时10分,哀悼活动在新、老校区、一、二附院同时展开。全院教职工生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学生操场等地,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院党委书记孙建中、院长彭勃、党委副书记郭学军、徐玉芳、副院长李建生、刘文第、田中岭、吴金良、纪委书记许志宇、工会主席段荣章等院领导与广大师生一起参加悼念活动。在老校区和新校区哀悼活动开始前,院党委书记孙建中、院长彭勃分别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概括介绍了我院师生为灾区捐款以及派遣医疗队赴灾区开展救护等情况,强调指出,凶险的灾难压不倒中华民族的脊梁,压不倒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险恶的灾难面前,希望全院师生要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彼此关爱、学会团结合作;要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高标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四川灾区重建家园,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时28分,汽车、防空警报鸣响,全院教职工生集体沉痛默哀,一、二附院门诊、病房全体医护人员也放下手中的工作,全体起立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三分钟,肃立、垂首、强忍泪水……愿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安息!
(党委宣传部)

中国工程院重大传染病
防控战略研究课题组来我院调研

本报讯 5月7日-8日,中国工程院“我国重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来我院调研。调研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曾光,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王健,中国工程院李冬梅处长等组成。
7日上午,调研组听取了我院关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科研情况汇报。河南省科技厅、院士办、教育厅、卫生厅、中医管理局等有关领导,及我院有关党政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汇报会。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学院院长兼艾滋病研究所所长彭勃教授汇报了我院近年来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科研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汇报会后,调研组实地考察了艾滋病研究所的理论研究室、实验中心和临床研究中心,还就关心的问题与艾滋病病人及其主管医师进行了交流。
下午,调研组又召集我院艾滋病研究所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大学、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等单位的20余名艾滋病防治一线专家召开座谈会,就目前中医药在防治重大传染病方面的相关临床优势与机遇、存在的问题,对传染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的意见、建议和展望,以及《我国重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修改等问题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后,赵铠院士代表调研组对我院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希望。张伯礼院士也对我院的艾滋病科研工作及队伍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赵铠院士还欣然挥毫为我院题词:“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大有可为”。
彭勃院长表示,专家们的到来及对我院工作的肯定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一定要好好学习专家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科学精神,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再接再厉,把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为我国的重大传染病防控做出应有的贡献。
(艾滋病研究所)

二附院开设我省首家精品中药房

本报讯 河南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精品中药房日前在二附院开业。从此,河南的患者可以享用到与北京同仁堂品质相媲美的中草药。
为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传统医学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二附院于半年前开始精品中药房的建设。通过组织人员前往北京同仁堂等百年老店取经,把精品中药饮片定位于集“道地药材与遵古炮制”为一体的药中精品。精品中药饮片选用的是道地药材中的上品,由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炮制。每一味中药都要经过多道工序的炮制,精细加工,使之发挥出最佳功效。为使每付中药饮片中的每味中药都达到剂量准确,精品中药房严格按照等量递减或单味称取的方法进行调剂。精品中药房开业的当天,就受到患者的好评。(李尤佳)

那感人的一幕幕……

5月12日,一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将美丽的四川汶川化为一片废墟。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我院在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也掀起救助灾区的热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热心捐款的人群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景;在奔赴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队里,我们又看到了一对携手战斗的模范夫妻;而在我院求学的四川籍大学生,虽然家中遭受重大灾难,却将学院发给他们的1000元救济金返还学院,要求捐给家乡同胞……
我们要为灾区尽一份心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撼着许多老同志的心,许多老同志夜不能寐,希望能为灾区人民尽一份绵薄之力。5月15日,离退休职工管理处根据院工会向灾区人民捐款的通知精神,号召离退休老同志向灾区人民献一份爱心。老同志们在捐款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侯士良教授家境并不宽裕,孩子买房也急需用钱,可他觉得救灾比买房更重要,毫不犹豫地捐了2000元。82岁的陈瑞芬教授手腕骨折,加之其他疾病,经济也不很宽裕。但她毅然捐出1500元。她动情地说:“钱节省一点还会攒起来,可灾区人民的生命丢了,就回不来了!”76岁的董润生教授和老伴捐款2000元,他感慨地说:“捐钱是一件小事,我要是年轻一点,还会要求到汶川去。”81岁的离休干部冯绍良和老伴捐出700元,他说:“灾区人民有难,我要尽一份心。”张广强教授老伴长期瘫痪在床,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但仍拿出600元支援灾区。83岁的老院长李振华手术后刚刚出院,仍坚持让孩子代他捐了500元。张天生教授、李克等老师虽在外地,但他们都委托子女代为捐款。还有逯艳雪、郑建民、李其然、张承芳、杨瑞玲、李松山、叶萍、孙六合、杨世平、王素琴、张艳秋和身患重病97岁高龄的邵经明教授等,纷纷捐出300元到1000元不等的钱款。短短的一天时间,231位老同志捐款36020元。
多次为灾区捐款献爱心
那些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灾区同胞同样牵动着我院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教授的心。地震发生的当天傍晚,司富春教授收到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无党派人士理论研究班班委会发来的短信(司富春教授是去年这个研究班的第九期学员之一),短信倡议全班同学为灾区人民捐款,这项捐款将作为救灾专项基金,用来捐助四川大学失去亲人及家庭经济来源的在读大学生。第二天银行一开门,司富春教授就赶到附近银行,将1000元现金汇到短信指定的银行帐户。5月13日,基础医学院召开了为四川灾区募捐动员大会,司富春教授和基础医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带头捐款,又捐出了300元。5月14日、5月16日,作为郑州市青联常委、河南省青联常委的司富春教授分别收到了郑州市青联、河南省青联的捐款倡议短信,他当即各捐出了1000元。至此,司富春教授已捐款3300元。他说:“四川汶川地区的地震灾害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关心灾区人民疾苦,令我非常感动;灾区同胞的痛苦同样令我揪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代表人士,能为灾区多尽一份力,就多尽一份力。”司富春教授通过自己的多次捐款,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
舍小家,顾大家,夫妇同赴灾区并肩战斗
5月14日下午,由胸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9名专家组成的一附院赴四川地震灾区应急医疗队,在数百名职工及患者的欢送掌声中启程出发。在出征的队伍中,杨建军、暴银素夫妇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对这对同赴“前线”的模范夫妻投以敬佩的目光。
杨建军是一附院脑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在25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神经外科及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他关心体贴病人,治疗及诊断仔细认真,极其严谨负责,获得了病人、病人家属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5月12日,因双下肢静脉血栓在家休息的杨建军意识到有地震发生后,迅速跑到医院病房楼下。这时已有大批病人、病人家属被疏散下楼。为了保证病人疏散时的安全,杨建军与护士长施华在地震情况未明的情况下,马上跑到12楼病房,组织脑外科病人进一步疏散。在轻病人被疏散后,又帮助危重病人有序地疏散,并迅速组织医护人员组成临时护士站,不放松对每一个病人的治疗,关心及安慰每个病人及其家属。在知晓是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后,又不顾身患疾病积极主动请缨,要求到抗震救灾的前线去抢救治疗伤员。
暴银素是一附院护理部副主任、ICU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从事护理工作已27年。曾获得河南省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护士、河南省百佳护士、郑州市文明市民、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2003年非典期间,暴银素主动请缨担任发热门诊护士长,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舍身忘我,毅然走进发热病人医学隔离观察区、发热门诊,并因此获得了河南省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波及到了郑州,暴银素在第一时间协助疏散病房病员安全离开病房,并安排护理人员安抚已离开病房的病人。得知医院紧急组建赴灾区医疗队的消息后,暴银素强烈要求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她说:“我在外科及ICU当过多年的护士长,有丰富的经验,我带他们去四川,请领导放心。”
看到杨建军、暴银素夫妇几乎同一时间递交了赴灾区请愿书,一附院院长李真曾关切地问他们:“你们都去灾区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怎么办?”暴银素坚定地说:“地震灾区还有很多人等待急救和护理,舍小家、顾大家,值!”在他们的坚决要求下,两人的请求获得了批准。一附院党政领导对杨建军、暴银素夫妇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与高度评价。
请把这笔捐款捐给灾区同胞
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中,我院有38名四川籍地震灾区学生的家里不同程度受灾。5月16日下午,我院开展了为灾区学生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学院有关领导为每位家中受灾的同学发放了1000元资助金,并鼓励同学们要镇定、坚强。来自身边的关怀让灾区大学生深受感动,可是想到家乡同胞遭受的深重灾难,许多受到捐助的灾区学生,纷纷把学校的捐款退回,希望由学校代为捐赠到家乡受灾更严重的地方。一位来自灾区的大学生说,虽然家里房子塌了,农田毁了,但是家里的亲人幸免于难。灾区很多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人们,更加需要这些捐款。有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生活中的困难自己依靠双手能够解决,所以,请把这笔钱捐给更加需要帮助的灾区老乡。截至目前,有26位同学共退回了学校资助的15800元捐款……
感人的故事在学院传颂,扶危救困的传统美德不断得到弘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令人难忘,全院师生对灾区同胞的爱心奉献更令人感到温暖,这一份份爱心必将汇成爱的海洋,不仅给灾区同胞送去信心,也必将转化为发展学院的巨大动力。爱的力量,将成为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院党委宣传部 离退休职工管理处 院团委 一附院院办、市场拓展部)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院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诊疗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感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运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突出素质教育,实施启发式或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强调个性教育,逐步实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教学运行模式。传统与现代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结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努力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互动,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革教学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实现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更新教学手段,学院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之中,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1、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近三年来,各院系都相继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包括“Flash的基本操作与应用”、“方正奥思基本操作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培训”等,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2、加强多媒体教学管理。2003年以来,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建设。制定了《河南中医学院教学课件制作规范》,对各类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对教学设施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3、开展全校性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已开发多媒体课件131个,2005~2008学年使用多媒体课件学时达到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5.84%。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逐渐增多,必修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逐年上升。4、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网上发布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要求、讲稿、作业、讨论题、教学课件,能够使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课程预习、复习、提问、提交作业和阶段自测等,网络教学已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截止目前,学院已建成了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省级网络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28门以及大量的图片、声音和文本资料,为教师的多媒体备课和学生开展研究性、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我院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高天旭)

捐献遗体背后的深情

5月26日,离休干部卢路病逝,遵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儿女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了学院。
卢路是原省体委副主任,生前就立下遗愿:死后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大操大办,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单位。在接收遗体单位的选择上,卢路的老伴王秀坚持要将老伴的遗体捐献给学院。王秀是我院原纪委副主任,1937年12月参加革命。这位值得尊敬的革命老人,在老伴去世的极为悲痛的时刻,心里依然不忘灾区人民,当日就让子女帮她交了2000元支援灾区的“特殊党费”。为了实现老伴的遗愿,她深情地对孩子和亲戚说:“我们一生革命,没有私利。现在国家土地资源这么紧张,我们去世后就不要再占用国家的土地了”。在谈到捐赠单位时,她恳切地说:“我是学院的职工,应为学院做点贡献。”子女们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尽力满足母亲的心愿。目前,卢老的遗体已被妥善安置在基础医学院。王秀同志表示,老伴的身体检查结果保存完好,如果需要她还可将这些材料一同捐献给接收单位研究使用。
88岁的王秀同志在老伴生前和他一起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她表示将来也要将遗体捐赠给学院,她希望学院越来越繁荣昌盛。(韩进武)

校牌沧桑见证学院发展
● 毛光骅

1958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全体教职工积极投入到了各项建校筹备工作中,其中学院的校牌一项,则选定由当时在省内书法界颇有影响的陈玉璋先生书题。陈先生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河南省政府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政协委员,工书法,擅楷、行、隶,家居于汴,开封的的许多牌匾,均出于陈氏的手笔。陈先生为我院书写了结构严谨、体态浑穆的“河南中医学院”六个繁体大字,制成校牌,挂在当时学院大门的右侧(原址在人民路一附院综合门诊楼)。
1962年6月,孙刚同志任学院副院长,他喜书法,提出请郭沫若同志为我院重新题写校牌,郭老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历史、考古学家、书法家,善于行草,自成一家。学院派教务处申其钊同志持信赴京办理此事。在中科院,郭老的秘书接待了他,答应将其所求转告于郭老。1963年4月,从京寄来了郭老秀健飘逸竖行简体行书墨宝(同时他还书写了“河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牌匾)。题字即由学院绘图室开映月同志作了幻灯放大,描绘在木质板面上,每个字的周边用刀雕刻,以突出字的立体感。经过加工油漆,白底黑字,焕然一新,悬挂于大门(现人民路一附院大门)。同年5月,学院迁至农业路河南省教育干部学院办学。1965年,又搬回到人民路原址,校牌亦随着搬来搬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郭沫若同志受到了批判,有的“红卫兵”扬言要把校牌砸毁,但没有付诸行动。过了一段,又有一股“极左”风刮来,说“中医乃是东方医学,河南中医学院应改称东方医学院”,一些激进者,就用白纸写着“东方医学院”贴在校牌之上,给予改名。恰巧这时,正逢全国“大串联”,亦无人响应,没人理会。1969年12月,在所谓的“战略疏散”的指令下,学院搬到禹县(今禹州市),因指挥部设在城里西大街,校牌即悬挂在此。1972年4月,按照省革委会指示,学院从禹县迁回郑州,搬到停办的郑州粮食学院办学,校牌挂在粮院的大门之上。1974年8月,郑州粮食学院(现为河南工业大学)恢复办学。我院又搬迁到原农学院(现为河南农业大学),校牌挂在农学院大门的右边。后来农学院恢复办学,农院将校牌挂在大门的左边,形成一院两校的局面。1980年2月,省委确定我院在金水路东段路北兴建校舍。1982年我院由农院迁校完毕,校牌随之搬迁过来,在建新大门时,将校牌的题字改成横排,并加上了书写者郭沫若的名字,镶嵌于大门之上。2003年,我院又被批准在郑东新区建设新校区,一座现代化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正在兴起,新建筑的大门,又将郭老的题字,镌刻在印度红的石材上,涂着金色,闪闪发亮。校牌做为我院的一种标志,它的经历见证着我院走过的五十年的风风雨雨。

笑对苦难 放飞理想
———记我院第二届优秀大学生自强之星吴健
● 学生记者 王丽媛 元新霞 谢苗 刘翠真

美丽的花朵在绽放前总是饱尝苦涩的汁液;彩蝶破茧翩飞之前,总要经历漫长的痛苦。
面对家庭的不幸,他没有流下眼泪,而是挥洒着奋斗不息的汗水;面对艰难的生活,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报以自强不息的微笑;面对未来,他没有迷茫悲观,而是充满信心。他就是我院第二届优秀大学生自强之星吴健。
艰辛成长路
1986年,吴健出生在南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出生给贫穷的家庭带来了欢笑和希望,在这个温馨的家庭中他快乐地成长着。然而几年之后,父亲身患白血病的诊断书带走了这个家庭所有的欢笑,母亲忙着借钱给父亲治病,奔波于亲戚朋友和医院之间。年幼的吴健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他看来,日子仍是平静而祥和的。可是9岁那年,父亲终究还是走了,母亲抱着吴健痛哭不止。而在那时,吴健也似乎一下子长大了。看着为父亲治病而家徒四壁的家,他明白自己将是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子汉了。每天放学之后,他不再到处贪玩儿,而是急忙跑回家帮助母亲做家务,干农活。
在学习上,他十分用功,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召县第一高中。邻里的赞许、母亲的笑声让吴健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但高兴之余,他还是清楚地看到母亲那紧皱的眉头。的确,数百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一贫如洗而又负债累累的家庭不堪重负。那时恰逢县上修路队招工,他便背上行李与同村的工友去了工地。14岁的他与其他成年人一样干着超负荷的工作。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吃饭上班,晚上七、八点下班。炙热的太阳晒的皮肤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经过40天的辛苦劳作,吴健拿到了用汗水换来的工资,那一刻他开心地笑了。他告诉自己:你已经长大了,能为母亲分忧了!
此后的每个假期,他都打工渡过。就这样,坚持读到了高中毕业。
2006年秋,吴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河南中医学院,成为一名梦寐以求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他竞聘担任了班长,并被确定为预备党员。
温馨母子情
家庭的变故,使母亲不得不用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为了偿还父亲生病期间所欠下的数万元债务,母亲起早贪黑地下地干活、打零工。村里不少人看着他们母子可怜,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但坚强的母亲都一一谢绝了。“苦难绝不是我们获得同情的资本”。母亲的这一信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吴健,使他形成了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
每当看到同龄的孩子在父亲的怀里撒娇,他总是默默走开,而每当看到母亲不开心时,他总是和母亲聊天,逗她开心。
记得一年冬天的一天,下了好大的雪,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刺骨地疼痛。吴健深一脚浅一脚的从学校赶着回家,沿途不见一个人,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雪。快到村口的时候,远远地便看到一个人满身是雪地正在苗圃里忙碌着。吴健搓着自己冻伤的双手,心想:这么冷的天,谁竟然还在干活啊?走近了,才发现那个身影是如此的熟悉,不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谁呢?他的心里一紧,眼泪流了下来。许多年过去了,吴健一直难以忘掉那一幕。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那件事总会给他坚持下去的勇气!
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在他心灵上留下阴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积极、乐观、向上。尽管母亲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思想却并不落后。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她从未动过让吴健辍学的念头,倒是激励他努力学习,走出山村。同龄人所苦恼的代沟,似乎从未在他和母亲间出现。吴健这样描述自己和母亲的关系:与其说我们是母子,不如确切地说我们是朋友!
母亲的爱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广播互助心
吴健的乐观、自信、自强的性格使他赢得了许多朋友。每当看到别人有困难,他总会尽力帮助。在大学申请助学金时,他主动放弃,将机会留给别人。许多朋友都说:“吴健,你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这也是他最爱听的一句话。
经历过生活磨难的吴健深知工作的来之不易。当他看到很多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在找兼职的路上挣扎徘徊,心中便有一种无奈的痛楚。他想起了母亲常常教育自己的话:“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主创业来帮助他人的念头,便在脑海中盘旋而来。于是在认真的思索、计划之后,吴健、莫欣宇、赵志彪这三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便忙碌起来,他们联手创办了自己的营销团队———“昊天大学生兼职创业联盟”,吴健被推选为联盟主席。该联盟主要是提供兼职给那些家庭经济困难,亟需帮助的同学,目的是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减轻家庭的负担,培养大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并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面临的各种困难可想而知,一切进展的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顺利,但是吴健并没有灰心,他领导的团队成员也没有退却。在大家的努力下,联盟慢慢站了起来,并吸纳了新成员,部分同学通过卖日用品、推销报纸、电话卡之类,挣了不少费用,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但由于“昊天”的规模尚小,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同学,联盟决定向校方申请,希望得到认可和帮助。最终能将联盟办成像“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那样有影响力的组织,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就像大雪终究掩不住色彩斑斓的世界,那些磨难也终究挡不住吴健拼搏向上的心。正如他所说,“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自立自强的吴健面带自信的微笑奋力向前。

思索,因汶川地震而深刻

编者按:汶川地震,震撼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我院大学生也日夜关注着灾区的救灾情况,关注着灾区同胞的疾苦,并积极捐款支援灾区同胞。这段特殊的日子让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请看本报学生记者的心灵感悟。
灾难无情人有情。那种超越了求生的本能而舍己救人的大爱感动着中华大地;那种与时间赛跑去搜寻生命气息的坚毅无不令人动容;那紧握在一起传递着鼓励和希望的双手让人难以忘怀。生命是脆弱的,但我们的爱是无限的,血浓于水的感情是割不断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美好家园。
面对亡灵我们深切哀悼,作为生者,也应有所思考。我们还有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这是多么幸福啊!所以每一个生者都应该多做有意义的事,充实度过每一天,无悔于生命的旅程,珍惜生存的机会。
66岁的温家宝总理始终奔赴在抗震救灾前线不眠不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积极捐款、献血来援助灾区。我们拥有这样亲民爱民的好总理,我们有如此多的紧密团结而又善良的同胞,还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中国的脊梁是压不弯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压不垮的,让我们一起高声呐喊:中国加油!(张光敏)
虽然远在千里,但我们的心始终与灾区联系在一起,“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你什么。”这句话深切地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声,灾区受难的同胞,祖国人民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你们。所以坚强、勇敢地面对苦难,去开创新的生活!(黄小琴)
废墟里,不灭的是对生的渴望,废墟外,燃烧的是救助的热情。用爱架起的桥梁,沟通着你、我、他。来不及哭泣就已经学会了面对,来不及后悔就已经学会了珍惜。(郭芳)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一家有难,家家相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再大,它挡不住全国13亿热血同胞抗震救灾的热情。四川的同胞们,不怕,因为你们身后有强大的祖国为你们做后盾;四川的同胞们,不怕,因为你们的身后有13亿双手在支援着你们,四川的同胞们,不怕,因为你们是坚强的!(张卫兵)
山崩了,地裂了,你闭上了双眼。突然间,你走远,黑暗挡住了视线,我们都是姐妹,我们都是兄弟,我们踩着同一块土地。汶川,别哭,黑夜挡不住光明的路,摇晃再大,不如心的坚固,在你身边,有我们和你甘苦共度,汶川,别哭……
抗震救灾的人群越来越大,人们被生命的伟大感动着,被亲情感动着,被无私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汶川,你让时间再一次见证了中华儿女的团结,中华儿女的力量!(刘晓凡)
有爱,便可以拥有化解冰雪的容颜;有爱,便可以任时间流转沧海桑田;有爱,便有勇气走出坎坷和磨难;有爱,便可以将人间与天堂相连。
遭遇灾难的同胞,你们永远不会独行,我们的心一直和你们在一起,生死不离,手牵手,心连心,走过磨难,重建家园!(谢苗)
自然灾难无情,它用强大的力量毁灭生命,我们用有力的双手构建生活,它以狞笑的姿态摧毁家园,我们以微笑的丰姿重筑美好和平。
情感天动地,爱满溢人间。如果说地震造就了人间的地狱,那么无边的温情就营造出了爱的天堂。(刘亚男)
无法忘记,救灾现场总理那疲惫的身影,面对遇难者那无法抑止的悲伤,面对受伤者那关切的眼神;无法忘记那句母亲的遗言: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要记得我爱你!无法忘记背着三岁妹妹从重灾区逃出来的哥哥那坚定的神情;无法忘记失去双亲的孩子那一双双迷茫的双眼……
抗震救灾仍在进行,而关于“活着”的意义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我们看着自己曾经“烦”的父母、朋友,总会有一种满足的幸福,地震为我们砸坏了一道门,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让我看到许多忽略的人或事。(元新霞)
在5月19日下午那永恒的180秒内,举国哀悼那些死去生命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已凝滞。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同一份家园,同一份牵挂,那汽笛声,警报声长鸣,为那些死去的亡灵,为我们的同胞奏起悲歌哀曲。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手牵手,心连心为受害者送去安康的福祉,让迷茫的眼睛看到前进的方向,让重创的心灵得到贴心的慰藉,默哀使一切变得有力量,使死者长息,使生者坚强。(白明晖)
一支支救援队,一批批物资不断地运往灾区,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愿灾区人民尽早脱离苦难。
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置生死于度外,和官兵一起救援,手擦破了也不包扎,他所关心的只有灾区人民。
一个个场景,一副副画面,每一个都足以让我泪流满面。生命的价值在于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足以给我们满意的答案。珍爱生命,生命是无价的瑰宝。(闫丽娜)

七嘴八舌话违约(一)

编者按:5月5日,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省教育厅联合在《大河报》发布《国家助学贷款欠息催收公告》,对全省19所高校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的223名学生信息进行通报。其违约信息将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教育部大学生学历查询系统等社会征信系统。同时,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省教育厅将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由于我院借款学生严格按照借款合同约定,认真履约,2006、2007届已毕业借款学生均在扣息日前足额预存了利息,在国家助学贷款自付利息扣划日实现了全部一次性扣划成功,因而没有一名学生被通报。我院借款学生在全国联网的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中留下了良好的信用记录,为自己的创业和发展积累了无形的信用财富。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院的助学贷款工作,增强大学生诚实守信,履约守法,尊重合同的责任意识,针对223名学生的违约通报,我院在全院学生中间开展了“诚信履约,我的责任”或“七嘴八舌话违约”主题活动,为了加深认识,我们将从本期开始刊登部分学生的精彩发言。
王林洋:助学贷款就像一座桥梁,它将我们贫困大学生和大学校园连接了起来,实现了我们的大学梦。古人都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是当代大学生,当然更有这样的素质和觉悟。家庭贫困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也贫困。那些违约的人,其实首先会受到他们自己道德良心的谴责。诚信应该是每个人的道德底线。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尚不能有一番卓越的成就来奉献社会、回报社会,我们只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从学生的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到“学习为了国家,爱国努力学习”,力争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我再次郑重承诺,诚实守信,按时还款,做一个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
刘荟娟:是国家的助学贷款给了我们改变人生的机会,是国家的支持把我们几近失望的眼神变得明亮起来。我暗暗发誓:大学五年我会努力学习,积累厚实的资本之后,我会用我自己的双手承担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用我那容纳着诚信的心去偿还这笔债,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诚信还贷、诚信做人———这是对我们大学生人格的考验。所谓的“马虎”、“没时间”、“忘了”只是借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搪塞。而重要的是东西丢了,可以再买,诚信一旦丢失,就不那么容易“买回”。
诚信还贷——我们每一个借贷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用诚信、感恩的心书写自己别样的人生。传递诚信,同时也传递一份份感恩的心。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心理咨询,让我们一起成长
● 朱艳丽

随着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心理保健、心理咨询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许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机构,社会上也开通了一些心理咨询“热线”。那么什么是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和作用都有哪些?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看。
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人员,主要以面谈的方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学会以更有效的方式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待自己、他人和生活中的困惑,解决成长的烦恼,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1、心理咨询的内容:(1)心理发展咨询:为正常的、健康的、无明显心理冲突的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以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咨询;(2)心理适应咨询:针对在生活、学习中有各种烦恼,有明显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人进行的咨询。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求询者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3)心理障碍咨询:针对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的人进行的咨询。咨询的目的是通过咨询和心理治疗,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2、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学生活期间,遇到成长烦恼或挫折的正常人。
3、心理咨询的目的:助人自助。即帮助当事人学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4、心理咨询的模式: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教育模式与发展的模式。咨询的对象不是病人,而被认为是在应付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有的潜能,或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同时,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把咨询对象看成发展中的个体,重视协助他们扫除成长中的障碍,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5、心理咨询的作用:心理咨询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倾诉心声。每个人都有倾诉心声的心理需要。当他遇到高兴事儿的时候,希望与亲人或朋友分享;当他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希望能有人指点迷津……这些都需要通过诉说,释放心头的压力。朋友、同学、亲人都可以成为倾听心声的人,但也有不方便、不适宜的时候。(2)辨明问题。人的心理问题有各种类型和性质,不同的问题应当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人的许多心理问题并非心理疾病,它们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引发的。就青年学生来说,有些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动机、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等;有些是与自我观念有关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自恋、自傲、自闭等;有些是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如交往焦虑、赤面恐怖、回避交往、对人敌意、过分依赖等;进入青年期以后,还面临一个恋爱问题,这会引起许多情绪波动,需要及时调整。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是心理疾病,但如不及时解决,就会使人情绪低落,影响学习和工作,甚至引发身心疾病。因此应当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调整治疗。(3)磋商对策。在倾诉心声、辨明问题的基础上,咨询师可以与你共同分析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当一个人处于生活旋涡之中,在精神压力的重负下,思路常常会被堵塞。而咨询师处于旁观者的角色,他的头脑冷静,思路较为开阔,能帮你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帮你正确认识你面临的问题,也能为你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但他的意见只是供你参考而已,目的是帮你打开思路。心理咨询师绝不替来询者武断地进行选择,而是帮助来询者自己学会如何进行明智的选择,当你学会了如何进行明智选择的时候,你的人格也就得到了一次发展和完善的机会。(4)平衡情绪,促进成长。学校心理咨询的性质属于发展性咨询,它主要帮助来询者解决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而不是治疗精神疾病。帮助来询者平衡情绪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之一。心理咨询通过上述几个作用给你宣泄压抑情绪的机会,帮你辨明自己问题的性质并且磋商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环节都能使你紧绷的情绪得到缓解,心态也随之得到平衡。(5)心理咨询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助人成长。心理咨询不仅能帮你处理好当前的问题,而且能通过处理当前的问题提高你的认知水平,矫正你的错误思路,帮你正确对待自己,增强自信,也能帮你正确对待他人,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青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心理上比较敏感,认识也不够成熟,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而不是心理疾病。通过一次或数次心理咨询使你的认识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发展,这些对于促进你的成熟、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拾到手机 苦等失主
周东拾金不昧获好评

本报讯 5月2日,第二临床医学院2007级中医一班学生周东在黄河游览区游玩的过程中,捡到一部价值5300元的“诺基亚N95”手机。为尽快找到失主,他在原地耐心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几经周折、多方联系,周东终于和失主取得联系,当时失主已到上海,需半月才能抵郑,并委托周东代为保管。
5月18日,失主来到我院,经确定后,领回遗失的手机。失主再三表示要向学校写表扬信并给予周东酬谢等,但都被周东婉言拒绝。面对充满感激的失主,周东只是微笑着说:“拾金不昧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我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会这样做的。”失主对周东这样高素质的大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淑芳 白晓辉)

热砖头与冷井水
———全国名老中医吕承全先生行医趣话两则
● 孟长海 王治英

吕承全先生生前是一附院主任医师、教授,系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局遴选的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曾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首届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南阳张仲景学术研究会顾问等。他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业医60年,博采众长而成一代名医。擅长治疗中医内、妇、儿各科疾病,精于肝病、肾病和温病。临床治病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屡起沉疴,受到群众的好评。笔者拜读吕老弟子彭勃、吕宏生两位先生所著《吕承全学术经验精粹》,颇有收获,通过其病案记载而见吕老之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兹采撷其一些鲜为人知的行医趣话,以缅怀一代名医。
一、“热砖头”变作救命药
1953年2月的一天,吕老接诊了一名患儿,该患者为3岁幼女,平时娇生惯养,喜食油腻。因近日出现面容憔悴,精神倦怠,身困乏力,俯卧流涎而来诊。诊时其脉沉数,舌质淡胖,苔黄,手足心热,腹部胀满。吕老认为其证属脾胃虚弱、宿食停滞所致,拟健脾和胃消导之品3剂,经治而愈。又过数月,其父夜间突邀出诊,吕老急往诊视,证见患儿四肢冰冷,腹痛,骤然神志昏愦,呼吸气微,即问其因,方知患儿外祖父当日购买二斤苹果,任小孩儿食之,食后夜半而发疾病。吕老认为,脾虚者最恶生冷寒凉,今小孩过食寒凉,寒凝气机,气机不通,故而腹痛,阴盛格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寒厥。若此刻用药,缓不济急,观其炉灶上有支锅用的热砖头数块,急忙取一块用布包之,置小孩腹部神阙、关元穴上温熨,约一时许,患儿腹中肠鸣,皮肤微微出汗,神志渐渐清醒,腹痛亦随之大减,再取桂附理中汤一剂,急煎后灌服,至凌晨3时左右,患儿腹痛止,四肢转温,安然入睡,次日患儿诸症消失。
二、“冷井水”成了解热良药
解放前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诸军阀在豫东平原大混战时,斑疹伤寒在某部队大流行,很多士兵出现壮热谵语、神志昏愦的症状,部队就邀请吕老前来诊治。吕老嘱咐他们用大锅加水煮生石膏数斤,准备让患者服用。在煎煮过程中,一名士兵因为实在口渴难忍,等不及药煎出来,就欲饮水。吕老考虑后,让这名士兵取旁边井中冷水饮用,但见这名士兵饮冷水后全身汗出,随之热退。吕老受此启发,就嘱其他患者也饮井中冷水,饮水须臾,皆汗出热退而解。
这样的生活小事给善于观察、分析问题的吕老以启迪,此后在治病过程中,凡是遇到这类大热之像的病人,他就会让患者饮用冷水或购买老冰棍食用。曾有一商人,患伤寒病壮热不已,全身灼热,烦渴引饮,服白虎汤等辛凉解表药而热未解,适逢夏季,吕老就让患者购老冰棍数个食之,食毕全身汗出而热退,继服辛凉解表之剂,其病豁然而愈。
吕老业医60载,对医疗事业无比热爱,对工作兢兢业业,救人无数,像上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老一辈医学家精湛的医术,而且更能感受到他们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心。正是基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才使他在用药过程中能够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的优势,为老百姓解除病痛的折磨。在物质利益至上的今天,他们高尚的医德医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青春无悔

● 焦志真

当飞蛾一次次飞向火焰无悔燃烧时,当雄鹰扇动苍劲的翅膀飞逝而去时,当黄河与长江在无声地不停地奔流时,要告诉自己: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渐渐逝去,牢牢把握生命有限的时间,去燃烧,去飞翔,去奔腾。
青春匆匆走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又抓住了什么?也许我们不去想也不敢想,害怕自己不小心会成为自己的遗憾,所以美好的愿望都先不要去想,只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眼前这一片待播的土地打理好,真真切切地无悔度过。

汶川,请将泪擦干
● 戴秀娟(二附院市场部)

地动山摇,飞沙走石
广袤的大地一片昏暗
那一刻,我们的心在泣血
为受难的同胞,为一路坎坷的中国
那废墟下的呻吟
从遥远的汶川传到耳畔

举国震惊,九州同悲
汶川,你的苦难顷刻间红肿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双眼
断壁残垣,母亲的哀号惨绝人寰
暴雨如注,秀美的山川不见了当初的容颜
疼痛、黑暗、恐惧、骨肉离散
家园在毫无防备中陷进了灾难的深渊
可怜的孩子
从此失去父母、成了无家的孤雁……
天地动容,山河呜咽,
13亿人的牵挂啊
全部凝聚到川西北残破不堪的瓦砾之间

总理老泪纵横
战士千里驰援
医护人员不休不眠
灾情牵人心,同胞齐支援
爱的奉献、生命的奇迹
一起奏出大灾有大爱的感人旋律
我可爱的祖国啊,我可敬的同胞
地震有什么?只要我们手挽手
灾难算什么?我们永远心连心
路,已经打通
水,也已送来
食品源源不断
帐篷支起风雨中的一片晴天
子弟兵昼夜不停 奔驰在山路村寨间
婴儿在警察妈妈的怀里正睡得香甜……

不必问,五千米高空如何降神兵
不必问,蜀道难为何难不倒铁骑洪流齐入川
也不必问
中原救护的车灯怎么在西南大山间夺目耀眼
“血浓于水、同祖同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是我们共同的答案
灾难终将过去
祝福洒满人间
擦去昨日的泪水
笑对明天
重建家园

《文化苦旅》,怎一个“苦”字了得

● 学生记者 彭宽俊

冯友兰教授有言:“代表东方文明的儒家文化是山的文明,代表西方文明的希腊文化是海的文明。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仁者寿,智者动。”
其实,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一座大山。它经历了唐时的烟尘宋时的风雨,它跨越了秦时明月汉时边关,它演绎了诗经的朴实古雅和楚辞的浪漫绮丽,它成就了宋元山水经典和明清长卷的奇葩……,就这样以山的磅礴山的气势屹立于宇宙,五千年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丰富。站在这座大山前,以今天的视角去领略古代文明,那番体会不禁让人联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实陈子昂这眼泪的成份十分复杂,说是怀古,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为前代破败残留的文明而感伤,在思慕前贤的风范中而孤独惆怅。在这里,幽州台如同一个磁场,一极过去,一极现在,心灵的罗盘在此辨别不出方向。几千年后,于山水跋涉中走出来一个余秋雨。当《登幽州台歌》的袅袅余音早已随着头顶上的浩浩长风飘散于九天云外时,《文化苦旅》又一次借着一个莽莽苍苍的古老意象震撼着现代人的心灵:
残垣古道,黄昏送雨,清冷长河,落花空舞,古庙破寺,霜清月冷,夕阳寒鸦,断鸿声声……
我追随着作者跋涉的脚步,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到野马秋风的塞北,从二十四桥的箫声到敦煌飞天的琵琶,从鹦鹉洲的凄凄芳草到燕山的啾啾胡骑,从大理三月橘红的雾色到嘉峪关头凄艳的晚霞。我神游于《文化苦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没想到心头却是一片忘也忘不掉,挥也挥不去的苦意,让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也许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悠久魅力对我自幼的熏染,《文化苦旅》从此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想,《文化苦旅》的“苦”字,至少有三个内涵,缺乏其一,都很难再一次叩开现代人的心灵之门,而只能是对古人咏物伤怀的简单模仿和重复。王国维曾借前人三句诗来讲读书的三个境界,在这里,我想化用这三句诗来解读这“苦”字的三个内涵:
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一夜西风,繁华落尽,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独上高楼的旅人,望眼欲穿,能再找着往昔的繁华吗?这便是《文化苦旅》“苦”的第一个内涵。以“苦”字为基调,以“苦”字立意,自始至终,这种怅惘失落之情都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漂泊者苦苦探寻的步伐,让你不得不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你不得不去和作者一起沉思,一起追寻着古老的文明轨迹及其发展过程。例如在《阳关雪》中,作者这样描述了大漠的荒凉和黄河文明的盛衰: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塌弛了,塌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从这个小小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余秋雨立意高远,却又从小处着笔,于历史的烟波浩渺中捕捉着零星散落的文化元素,文风苍老遒劲却又虎虎有生气,大的格局,大的气度,大的视野,大的主题,这样的散文,不愧是大散文。因而这一苦,苦的震撼人心,历史的深邃、苍凉可见一斑。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为“情”苦,前面已经说了,《文化苦旅》是大散文,所以我总觉得余秋雨是现代散文界的苏轼。因为他开拓了散文的发展空间,为当代散文注入了冷峻苍老的新鲜血液,因而使人耳目一新。他不像有些散文家那样,使人沉迷于个人的小天地和喜怒哀乐,而是使人直视庄重严肃的本质。当代作家王安忆等是这样评价《文化苦旅》的:它表现出一种深究的态度,流露出思索的表情,它改变了抒情这一活动轻俏的面目,使抒发成为一种艰辛疲惫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痛苦表情,它不嫌疑地让散文这种日见轻俏的文体承载起一些重大“心灵情节”。其实作家所说的“心灵情节”不正是驱使着然后又耗尽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生命和才华的“文化情结”吗?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剪不断,理还乱。像游子思念故乡,如情人期盼团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这个结,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跳进昆明湖,为他所钟爱的大清文化殉葬。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文化苦旅》再一次直触探寻者的心灵。苍凉凝重的笔墨,苦的几乎干涩。
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便是《文化苦旅》的第三种苦,为历代文人或有文人特质的天下苍生而苦。于历史深处蓦然回首,不经意间在时光缝隙的灯火阑珊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文人艰辛跋涉的脚步。余秋雨在自序中这么说: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和容忍的态度,最终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着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事实上,即便是在一种近似先天的定位中,往往也能追寻到前人徘徊的身影。作者也就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中国的文化展现出强硬的前后承袭关系,在《文化苦旅》中,文人的命运也竟然那么相似:或隐入山林,如陶潜,林逋;或贬官流放,如韩愈,柳宗元;或一生颠簸,如李白,杜牧。或独对青灯古壁为道为僧,如骆宾王,八大山人。然而他们都苦苦厮守着内心做人的准则,哪怕是走向自我封闭,或走向超人的清醒和孤独,甚至佯狂……
在这里,尤其是在那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脚印较深的地方,作者搀杂进自己的人生阅历及心路历程。这一点,在《白发苏州》和《家住龙华》两篇文章中尤其感人,向历史深处蓦然回首,才发现,历史是一面镜子,原来在灯火阑珊中苦苦徘徊的还有自己模糊的身影。于是笔下的山山水水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一种“人文山水”,山重水复的一路奔波中,脚步也愈加沉重,因而落笔也就有着一种和他年龄极不相称的苍老。
这就是《文化苦旅》的“苦”字,苦中有真意,苦中有真情,以苦诠释古典,以苦解读人生,既有对历史的回眸,也有对现代的沉思,因而,意境深远,理重情深。然而,深邃的历史,久远的文明,曲折坎坷的旅途,白驹过隙般的人生,漂泊天涯的旅客,一部《文化苦旅》,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所以,我总觉得这本书,道尽了人间悲欢离合,蕴含着宇宙沧桑巨变的玄机。这“苦”字的味道越品越深,又越品越淡,而心也豁然开朗起来。正如松云禅师一首偈子所言:“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清,一轮月圆。”逆旅的尽头,是把人生看透;苦旅的尽头便是把历史看透。苦,让我们的精神如同凤凰涅槃后又重获新生,在苦旅的尽头开始新的起点。这苦字,有一种苦涩后的清香,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